在“佛学入门”栏目中我有介绍过“知见障”,在“什么是五蕴”一文中,我也提过“知见”。然而,
很多人可能对“知见”还是不太理解,而《楞严经》中的这句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就非常准确地解释了“知见”。
我圣忠虽
不是什么大师,但我尽量保持客观地来看待佛法,不盲从,也不谤言。这里,我再详细分享一下我对知见的见解。
先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的意思
“知见”,就是见识,认知,对境的理解,也就是着相。比如,我们认为地球是椭球形的;我们认为
女人是可以生孩子的;我们认为在某件事中,女人更吃亏……这些都是知见,是我们主观上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认知。
“立知”,立刻知晓,马上就知道。意思是说,一提到一个事物,甚至一想到一个事物,我们立马就默认它是什么,它长什么样。比如,一提到太监,我们就想到他们没有生育能力;一提到和尚,我们就想到他们不能喝酒吃肉;一提到武大郎,我们就能想到潘金莲和西门庆……这些就是立知,我们总是先入为主的默认一个事物的特点。
“无见”,就是看不见,没有见地,就是不着相。意思是说,对待事物没有任何主观的见地,不刻意认为事物的特性是什么。比如,佛,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无见”,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我们眼中都是佛,桌子、椅子、茶杯、花、太阳、风、空气,等等都可以是佛。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心中有佛,并对事物能够“无见”,那么,我们看任何事物都是佛。对于任何事物都怀着“无见”的心态,你说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刻意以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去定义一个东西。
“无明”,看不见,愚痴,不能了解境的真实性,说白了就是瞎子。
“涅槃”,即无明火的消灭吹散,灭除生死因果,得解脱,
脱离苦海。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意思是说,当我们对事物总是着其相,这就是无明的根本;如果我们看任何事物都不着其相,我们就得解脱了,离苦得乐了。
延伸阅读:
这里我说一说“知见”!
在学佛过程中,灭除“知见”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东西。你读过多少经书,对经文有多熟悉,你
跪拜过多少座佛,念过多少句
佛号,捐过多少香火……如果不能灭除知见,你就不可能灭除无明,也就不可能
成佛。
在修佛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知见”,努力消除知见障,灭除无明。
比如,《六祖坛经》当中,第一个被
慧能大师度的和尚,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经书中说他拿不动石头上的
衣钵,难道真的是力气小拿不动?其实并不是,他之所以拿不动,是因为衣钵在他心里就是佛,他怎么可能拿得动佛呢?由此可见,他的修为境界并不低,所以慧能大师才能一句话点化他。
假使这位和尚心里有知见,那么,在他眼里,衣钵就是衣钵,那么,一根手指头就可以提起来。而正是因为他没有知见,所以,才觉得衣钵重千钧。
佛教的“知见”观,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以固定的,死的眼光去看事物,而应该以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自古以来,大道都能做到“殊途同归”,佛教有这样的观点,
道教也有这样的观点。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要以死的,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应该以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老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们不能总是以守旧的思想眼光去看待一个人,一个事物。
所以,消除知见,灭除无明,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以固定不变的思维,条条框框去看待事物。
比如,选美大赛,这就是典型的知见模式思维,选美时都有一定的标准,比如身高不得低于多少,体重不得超过多少,三围不得大于多少,等等,这就是知见思维。
活在知见当中的人是
痛苦的,
烦恼颇多。最简单的我举几个例子,希望大家看了有所感悟。
第一个,人不能闲着
没错,绝大部分人认为人不能闲着,必须有事情做,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反正父母老师就是这么说的。我们仔细想想,难道我们人生来就是为了忙碌,为了受苦的吗?
其实,经历过太多事情的人就明白,其实人生来是为了离苦得乐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脱离苦海。我们上学读书,是为了成年以后不为生活之苦奔波;我们上班打工,是为了年老之后有饭吃,不受饥饿病痛之苦……
这也是知见的例子,在绝大部分人观念中,人成年了就必须结婚生子,反正父母都是这样的,这个规则不能打破。
而为了结婚生子,很多痛苦烦恼,甚至绝望自杀,等等,多少悲欢,多少
苦难,皆因我们的无知而生起。
第三个,只有上班才有钱
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只有上班才有钱,不上班就没有钱。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事实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上班也可以有钱挣,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肯去想,去干,总有一条路适合你。
总之,无论我们出不
出家,当不当和尚,我们都要消除内心的知见,只有消除了知见,我们才会富有创造性,才能活的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