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是什么意思
2020-7-1 人生智慧
最近抖音上有个很火的段子,大家都在唱,是将一连串成语,非常通顺的唱完,其中打头的成语便是“沆瀣一气”,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成语“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在中华文化中,但凡成语,都有出处,沆瀣一气同样也有出处。关于沆瀣一气有两个典故:
典故一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崔瀣,崔瀣不仅总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还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终于被抓了起来,关进监狱,而羁押他的官员名叫崔沆。
崔沆对崔瀣的事迹熟知,喜欢他的胆大包天,希望他为自己所用,便想办法将他放出来。
崔沆仔细思量这事,崔瀣犯的罪很重,如果他直接将崔瀣放出来,很有可能受到牵连,乌纱不保。而按照当时的律例,人分三六九等,不同等级的人犯法,处罚力度是不一样的。崔瀣身在狱中,是不能给他安一个官衔的,而崔沆很快想到,律例中有一个等级的人叫门客,官员门客犯事,由官员自行处罚。
刚好崔沆和崔瀣又是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于是,崔沆便对外宣称崔瀣是自己的门客,这样一来,崔瀣犯事,由崔沆自行处罚便可。
至此,崔瀣便成功摆脱牢狱之灾,进入崔府为门客,后人便称他们沆瀣一气。
典故二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许多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
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
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气”的说法暗指他们俩后私人关系。渐渐地,“沆瀣一气”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沆瀣一气,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沆瀣,注意读音[hàng xiè],“沆”和杭州的“杭”同音,只是音调为第四声;“瀣”和不屑一顾的“屑”同音,音调一致。
“沆瀣”指的是夜间的水汽,露水。我们知道,物理学中学过,夜间的水汽遇到低温,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水珠,当小水珠的质量太大,就会降落下来,掉到地上,这就是夏天夜里的露水。温度非常低的情况下,水汽直接凝华,形成固体,这就是秋冬季节夜里的霜。
因此,水汽和露水其实是同宗同源的,只是状态不同罢了,一个是气态,一个是液态,水汽遇低温会变成露水,露水遇高温会变成水汽。我们学过,蒸发这事不是只有在高温时才进行的,一般来说,液体的水随时都在蒸发,只是蒸发速度缓慢,我们肉眼看不出差别罢了。
也就是说,水汽和露水是随时在相互转化的。这就和沆瀣一气的成语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崔沆崔瀣相互勾结,其实是同一类人,臭味相投。
- 相关文章推荐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