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魏国曹丕在位时期,曹丕命令弟弟曹植七步内做一首诗,否则就要杀了他,于是,曹植作了这首诗。
翻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通常对这首诗的理解是,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
感情。
然而,著名学者汪宏华撰文认为,曹植恨中有亲、骂中存爱,在讥讽曹丕同根相煎、兄弟相残之前就先暗示了外部有人煽风点火以渔利,预示曹家被司马家族所取代。
汪宏华认为:如果曹丕局限于“相煎何急”的唾骂声,就他的
脾气早就把曹植就地正法,至少来个借刀杀人,事实上曹植最终比曹丕晚去世6年。
那么,其原因是什么呢?还得从诗中重新理解:豆与萁作为同根生的植物的组成部分,原本有着共同奔赴繁衍、繁盛的生命目标,但却有人蓄谋用豆萁做燃料,将豆子煮汤榨汁,当成果腹美食。尤为可怕的是,这一真相目前还只有豆子知晓,独自哭泣,豆萁依旧冥顽不化,继续接受着别人煽风点火,自相
灭亡。而这里,豆子并非只是担心自个儿被吃掉而伤心,豆子的悲剧实是整棵豆,甚至整个豆类的悲剧,这整棵豆、整个豆类代表的是曹氏家族,而
不是曹丕、曹植个人!
豆和豆萁那是同根生,而火是外部势力,外部势力通过让豆和豆萁自相灭亡,然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收渔翁之利。
曹植在这里,以豆代表自己以及曹家同胞,豆萁代表曹丕以及残害自家同胞的曹家人,而火代表的是司马家族。意在告诉曹丕,大敌当前,家族即将受到外部势力的侵扰,你却在这里残害自家同胞,早晚要被外部势力所灭。
曹丕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快就读懂了同胞兄弟的良苦用心,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和私密性,佯装“深有惭色”。那么,曹植所说的外部渔利者又是谁呢?他就是
曹操生前就断言“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的大阴谋家司马懿!
世上最荒唐也最无奈的事情就是明知某个人不可信,却不得不用,曹操如此,曹丕亦然,他们都必须倚靠司马懿的超能对抗更外部的敌人,包括西蜀诸葛亮、东吴孙权等。于是曹操就自欺欺人将他当作托孤重臣传给了曹丕,曹丕又击鼓传花传给了曹叡、曹芳……
曹丕的另一个缺陷是始终没有克服“孤天下”的私欲,实际上越是离不开司马懿,越需要团结自家兄弟,以保持争衡、压制的态势,然而曹丕却始终没有将曹植真正视为同根手足,仅将“急煎”变成了“缓煎”。
曹操生前对司马懿可谓既重用又防范,他告诉后人一定要防着司马懿这个人,可是曹丕并没有这样做,在曹丕看来,外部的敌人才是最关键的,首先要消灭外敌。曹丕对司马懿重用,却不防范。后来曹叡登基,曹叡登基后,谨遵爷爷的话,对司马懿弃而不用。司马懿深知皇帝的心思,所以,才在空城计一事中故意放走诸葛亮,以使得自己继续被启用。
直到有一天,真正“三马同槽”,民间开始传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终曹魏被西晋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