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中性地来说,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而
不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在我国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农民起义,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到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等都是农民起义。在这诸多的农民起义中,大部分均以失败告终。历史学家们在评判一场起义是否成功,关键看起义农民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是否获得政权,或者是否推翻了腐败政权。
那么,我国历史上绝大部分农民起义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孤军奋战,偏安一隅,不懂得发展壮大
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
到达目的地,按照秦朝律例,延误时间就要被
斩首。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
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在大泽乡揭竿为旗,发动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逃跑的路上被他的车夫庄贾设计杀害,最后庄贾带着陈胜的首级去向秦军邀功请赏。
第二、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农民阶级局限性非常明显。当起义军大败朝廷政权后,来到粮仓外,人们纷纷丢掉武器,去抢粮食,最终,起义军不战而败。
农民起义军由农民组成,农民的思维就是,为什么要起义,一方面没有土地,一方面没有粮食。他们要的就是土地和粮食,只要有了土地和粮食,就足够了,至于谁来保护他们的土地和粮食,他们一点也不关心,这就是农民。
曾经有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拾粪的农民,他整天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有钱啊,如果我有钱了,我一定要用金子打一把粪叉,并且这个地方所有的粪都只归我一个捡拾……
其实这则笑话很有代表性,古代的农民乃至现在的
很多农民的思维其实就是这样的,他们的目光非常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到位,只关心和自身有切身关系的东西。他们的思维也是很死板的,不知道变通,他为什么要捡拾粪便,那是因为他希望粮食有好的收成,为什么要有好的收成,粮食丰收可以为自己带来吃穿住行所需的资金。然而,突然有一天有钱了,他不知道要干什么。
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在都有很多暴发户,然而,这些暴发户很快便重新成为穷光蛋。因为,他们的思维很死板,有钱了反倒不知道要干嘛了。譬如,青楼的小姐,离开青楼,她们不知道要干嘛,一方面身体娇弱,另一方面啥都不会,再者吃不了苦,因而,如果有人想要花钱把这些人赎出来,然后对她说,去好好的过日子吧。
这种做法是很
愚蠢的,不会过多久,她们会再次走入青楼,重操旧业。帮人帮到底,
送佛送到西。在帮助这些人的时候,光给他们钱财远远不够,还需要改变她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跳出思想的禁锢,才能重新走一条路。
第三、领导阶层不能制定一个清晰长远的目标
中国农民起义大都是一样的,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成功的起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领导者都受过一定的教育,都是一个有长远打算的人。
三国时期的
曹操发家的时候,是依靠黄巾起义军,但曹操本人却是宦官之后,并且父亲身居高位,从小,曹操就受着这些权利富贵的熏陶。曹操本人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一心想着干一番事业。虽然一开始并没有想着要当皇帝,但他的志向不断在发展壮大,而从未满足于现状。
再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并不是被清朝剿灭,也不是被外国人打败,而是自相残杀,最终失败。当时的五位将领杨肖冯韦石都是骁勇善战,驰骋沙场的猛将,然而,他们毕竟都是老百姓出生,他们的思维或者目光都是短浅的。当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就开始互相
怀疑,互相残杀,最后,当然是不战自败。
起义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起义军骁勇善战之外,还要有一位深谋远虑的领导者,领导者还需要具有宽宏大量的胸襟和独到的用人之道,领导者必须制定出一个长远清晰的目标。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去哪里,该干什么事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起义注定会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
第四、不懂得笼络各种各样的人才
我过历史上但凡最终获得成功的起义,没有不笼络了大量人才的。汉代的刘邦能够成功,完全靠的是他身边的人,离开他身边的人才,他可能啥也干不了。刘邦手下人才云集,韩信、张良、樊哙、曹参、陈平、萧何、周勃等等,很多。正是这些人帮助刘邦夺得天下。
又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也是大量笼络人才,真实历史上,曹操身边的人才是非常多的,这也是曹家最终能称帝(其子曹丕称帝)的原因。
我们再看农名起义,大部分农民起义不懂得重用人才。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就非常典型,李密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个人才,可是很多农民起义军不敢接纳李密,李密最后投奔瓦岗军。李密的到来,让瓦岗军不断壮大,威震中原,独霸一方。不得不说,瓦岗军的头目翟让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第五、不懂得建立扎实牢固的政权
一个政权要想存续下去,得建立扎实牢固的政权体系,在古代来说,要以老百姓为基础,笼络人心。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兵力来源。
其次,打仗需要经济支撑,光靠抢是不行的,必须自己有源源不断地供给。
历史上的大部分农民起义,并没有建立扎实牢固的政权,只知道往前冲,可是,纵然取得胜利又怎样?打仗岂能只为抢粮食?要懂得将夺得的地方牢牢握在手心,为自己更好地发展服务。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主要就是这5个原因。这些原因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学习认识它们,纵然放到现代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我国农民有八亿多人,他们的
贫穷不是金钱层面的穷,而是思维、认知上的穷,是历史上农民都有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以至于穷得很稳定。
作为农民,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多学习有钱人的“雄才大略”,规避自己的局限性,才能最终摆脱“穷神”的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