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山禅师和洞山禅师的公案故事禅意解析
2024-9-20 修行心得
上一篇我分享了隐山禅师和洞山禅师见面的故事,俩人见面后进行了一些禅对话,这一篇我圣忠对他们的对话做一个解析。
首先,隐山禅师问洞山禅师,这山里没路,你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洞山禅师回答,我能走到你这里,就不能说没有路。
在这个对话中,路原本是没有的,只要你走,就有路,或者说路在脚下,路是由脚开辟的。所以,有脚就有路,而不是有路就有脚。那么这个对话的禅意是,佛性是开辟一切的源泉,任何东西,只要佛性现前,立马就有了。比如,菩提智慧,佛性现,智慧就会现。智慧好比路,而佛性好比脚,有佛性就有智慧。
然后,洞山禅师问,你又是怎么到这座山来的?隐山禅师回答,我不是从云水来。这个对话有意思,“我不是从云水来”,所以,我可以从其他任何地方来,就是你管我从哪里来的,反正你已经到山上来了,问我从哪里来还有意义吗?
这就好比说,你口渴了,我给你一杯水,你喝完了,然后你问我这水怎么来的有什么意义呢?就算这水我是从卫生间接来的,你都已经喝到肚子里去了,知道了还能吐出来吗?
就是这样,洞山禅师已经走到隐山禅师面前了,还去问上山的路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隐山禅师说,你管我从哪里来。
禅意就是,既然你已经佛性显现了,就不要问佛性显现的方法,就好比说,你已经到了对岸,你就不要问怎么到达的对岸,没有什么意义了。
再往后,洞山禅师问,是你先在这里还是山先在这里的?隐山禅师回答不知道。洞山禅师随即问,你为什么不知道?隐山禅师回答,因为春秋不到来。
这个对话也非常有意思,这里洞山禅师问了一个看似非常小儿科的问题,是你先在这里还是山先在这里,我想这个问题,普通人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山先在这里的,一般人也不会问这种问题。但洞山禅师的用意并不是表面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你(相)先有,还是佛性先有?那隐山禅师回答,不知道。说是我(相)先有,不对,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幻,先有虚幻的还是先有实相的?这就好比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怎么回答都不对。所以,隐山禅师索性回答不知道。
洞山禅师却不放过隐山禅师,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不知道?意思是说,你不是大禅师吗?不是有大智慧吗?你怎么能不知道?隐山禅师回答,因为春秋不到来。隐山禅师的意思是,“春”和“秋”不能同时到来,也就是说,虚相和实相不会同时有,鸡和蛋不会同时有。
虽然隐山禅师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但也说的明白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没有人能二者兼得,我虽然是大禅师,但我也无能为力。
然后,洞山禅师又问了,什么样的人是宾客中的主人?隐山禅师反问,宾客和主人相差多少?洞山禅师回答,就像长江水的波浪。隐山禅师问,宾客和主人见面有什么讲究?洞山禅师回答,就像清风吹拂明月。
这段对话中,“主人”指的就是佛性,“宾客”指的是虚相。虚相和佛性相差多少?就像长江水的波浪一样,什么意思?就是波浪在水上翻滚,但最终还是要回归于水,浪花再如何绚丽,最终都会消失不见。虚相无论如何最终还是要回归佛性,虚相如梦幻泡影,最终都会消失不见。
然后,隐山禅师问,佛性和虚相见面有什么讲究?洞山禅师回答,就像清风吹拂明月,什么意思?清风吹拂明月,会对明月产生任何影响吗?当然不会,同样的,虚相无论怎么做,对佛性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无论虚相好恶美丑、穷富脏净,等等,不会对佛性产生任何影响,佛性真真是出淤泥而不染。
其实禅师们的对话禅意满满,但并不复杂,当我们简简单单地去想,就会想明白,没什么复杂的。
首先,隐山禅师问洞山禅师,这山里没路,你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洞山禅师回答,我能走到你这里,就不能说没有路。
在这个对话中,路原本是没有的,只要你走,就有路,或者说路在脚下,路是由脚开辟的。所以,有脚就有路,而不是有路就有脚。那么这个对话的禅意是,佛性是开辟一切的源泉,任何东西,只要佛性现前,立马就有了。比如,菩提智慧,佛性现,智慧就会现。智慧好比路,而佛性好比脚,有佛性就有智慧。
然后,洞山禅师问,你又是怎么到这座山来的?隐山禅师回答,我不是从云水来。这个对话有意思,“我不是从云水来”,所以,我可以从其他任何地方来,就是你管我从哪里来的,反正你已经到山上来了,问我从哪里来还有意义吗?
这就好比说,你口渴了,我给你一杯水,你喝完了,然后你问我这水怎么来的有什么意义呢?就算这水我是从卫生间接来的,你都已经喝到肚子里去了,知道了还能吐出来吗?
就是这样,洞山禅师已经走到隐山禅师面前了,还去问上山的路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隐山禅师说,你管我从哪里来。
禅意就是,既然你已经佛性显现了,就不要问佛性显现的方法,就好比说,你已经到了对岸,你就不要问怎么到达的对岸,没有什么意义了。
再往后,洞山禅师问,是你先在这里还是山先在这里的?隐山禅师回答不知道。洞山禅师随即问,你为什么不知道?隐山禅师回答,因为春秋不到来。
这个对话也非常有意思,这里洞山禅师问了一个看似非常小儿科的问题,是你先在这里还是山先在这里,我想这个问题,普通人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山先在这里的,一般人也不会问这种问题。但洞山禅师的用意并不是表面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你(相)先有,还是佛性先有?那隐山禅师回答,不知道。说是我(相)先有,不对,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幻,先有虚幻的还是先有实相的?这就好比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怎么回答都不对。所以,隐山禅师索性回答不知道。
洞山禅师却不放过隐山禅师,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不知道?意思是说,你不是大禅师吗?不是有大智慧吗?你怎么能不知道?隐山禅师回答,因为春秋不到来。隐山禅师的意思是,“春”和“秋”不能同时到来,也就是说,虚相和实相不会同时有,鸡和蛋不会同时有。
虽然隐山禅师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但也说的明白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没有人能二者兼得,我虽然是大禅师,但我也无能为力。
然后,洞山禅师又问了,什么样的人是宾客中的主人?隐山禅师反问,宾客和主人相差多少?洞山禅师回答,就像长江水的波浪。隐山禅师问,宾客和主人见面有什么讲究?洞山禅师回答,就像清风吹拂明月。
这段对话中,“主人”指的就是佛性,“宾客”指的是虚相。虚相和佛性相差多少?就像长江水的波浪一样,什么意思?就是波浪在水上翻滚,但最终还是要回归于水,浪花再如何绚丽,最终都会消失不见。虚相无论如何最终还是要回归佛性,虚相如梦幻泡影,最终都会消失不见。
然后,隐山禅师问,佛性和虚相见面有什么讲究?洞山禅师回答,就像清风吹拂明月,什么意思?清风吹拂明月,会对明月产生任何影响吗?当然不会,同样的,虚相无论怎么做,对佛性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无论虚相好恶美丑、穷富脏净,等等,不会对佛性产生任何影响,佛性真真是出淤泥而不染。
其实禅师们的对话禅意满满,但并不复杂,当我们简简单单地去想,就会想明白,没什么复杂的。
- 相关文章推荐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