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篇一句是:“观自在菩萨”,那么,这句怎么理解?
我虽然只是一个佛学爱好者,但我不得不说,这种解释,是在误导众生。佛家思想中有说“误导众生即是造业”的
说法,就是歪曲佛法,并向大众宣扬,这是在造业。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正确理解呢?
首先,“菩萨”在这里
不是特指观世音菩萨,我们一定要注意。“菩萨”是一种境界称号,和佛、罗汉等都是一种境界称号,当一个人修佛
达到了菩萨的境界,我们就叫他菩萨。观音菩萨的名字是观世音,菩萨是她达到的境界。在梵语中,观世音菩萨是男的,但
传到中国后,不知道为何就被传成女的了,大概是因为自古女性比男性更善良一些的缘故。并且在中国,人们普遍
喜欢简称她为“观音”,而不是“观世音”。
“菩萨”是“
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语,根据玄奘
法师提出的五不翻译原则,“菩提萨埵”一词直接音译,而不翻译为汉语。菩提萨埵的意思是:道众生、觉
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也就是:
求道求大觉的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
通俗地解释,菩萨就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追求大道,大觉悟的人。
我们说,菩萨是一种境界,菩萨并非常人,常人是不能称为菩萨的,菩萨是指那些有一定觉悟的人,菩萨的觉悟并没有像佛一样大彻大悟,而比佛的觉悟程度稍微要低一些。这些菩萨在觉悟后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追求大彻大悟。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菩萨和佛的区别是,菩萨看到众生还会心生怜悯,动情,而佛则完全已经六根清净,遇到什么都不动心性了。
其次,“自在”,自在指的是自由自在。这里的自由自在是一种非普通境界,我们说普通的自由是有限制的,没有绝对的自由。比如,在图书馆,你可以自由地看书,但是到了闭馆时间,你就得离开。因此,这种自由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是佛所说的自由是绝对的,是完全不受约束的,完全是想你心中之所想,做你心中之所愿。
对此,
很多人就说了,那如果是绝对的自由,那我去
干坏事呢?也自由吗?
其实,我们一定要明白,当一个众生的境界达到菩萨境界,或者说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他的德行是非常好的,他绝对不会想着要迫害其他众生,完全不会,纵然其他众生对他不敬,欺侮他,他也不会
生气,因此,他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而那些整天想着干坏事,欺负别人的人是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自由的。
也就是说,“自在”在这里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束缚,做任何事情都是随心所欲的。
再次,“观”,观指的是观察、体察、体悟。很多东西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而有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肉眼是看不到的。还有一些东西,我们纵然用心去感受,也不一定能感受到,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去思考去感受。
也就是说,观在这里,不仅仅指的是看,还包括用心感受,用智慧感悟。
玄奘法师在西去路上的故事,大家可以参看《大唐西域记》,这是玄奘法师口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由其弟子辩机整理编写的地理史籍。在书中,玄奘就几次提到自己见到了
佛光,见到了佛祖,可跟随他一起去的人都没有见到,这是因为他有大智慧,他在用智慧感悟,在用心感受,而其他人只是在用眼睛观察。
我们在学佛路上,也一定要像玄奘法师一样,用心去感受,用智慧去体悟,而不仅仅只是用眼睛去观察。我在某些地方说过,我们整天
念佛,却不懂其中的意思,那么纵然我们把
佛经倒背如流,也是没什么意义的。就比如,在座的有多少人真正理解:“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而“观”还隐藏了一层意思,观是动作,没有客体,观什么?当然是观自身的佛性,而不是观其他,所以,观解释为:观察体悟自身佛性的奥秘。
最后,“观自在菩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体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悟众生。
总结,我们在理解或者说修佛过程中,一定要用心,而不是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禅宗六祖
慧能,大家都知道,他大字不识一个,可他偏偏就能成为非常有名的禅宗
衣钵继承人。这正是因为他懂得思考,懂得用心去感受,用智慧去体悟。
净空法师也说过,海贤法师,也是大字不识一个,他一生只念一句
佛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但他的德行非常高,这正是因为他懂得思考,懂得用心感受、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