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
法师有说过这话,当你要学佛,一定要先放下我执,只有放下我执,才算入门。
很多人对此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放下?本来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放下,如果已经放下了,又何必学佛?
其实,这里,我们一定要仔细认
真理解这个“我执”,什么是“我执”?
我圣忠是一名佛学爱好者,在我看来,“我执”其实就是自我认知,内心已经存在的对一切的认知。比如,我认为好人命不长,
坏人活千年。这就是“我执”,是我内心已经存在的认知。
佛家思想中有说“分别”和“了别”,所谓“分别”就是“我执”下的自我认知,我们认为什么是什么样的,这是分别心;而“了别”,就是放下“我执”后对事物的认知。
比如,一只狗和一只猫在分别心下他们是不同的,一只是狗,另一只是猫。而在了别心之下,他们其实是相同的,没什么区别,他们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再比如,恶人和好人,在我们的认知里,恶人应该受到
惩罚,被关起来,而好人应该给予鼓励支持。这就是分别心,而在了别心之下,其实,恶人和好人是应该被平等对待的,所谓一切众生皆平等。
那么,学佛为什么要放下“我执”才算入门?
其实,这就好比有个故事讲的,故事如下: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
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也”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同学们:“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启示?”
同学们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
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
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逼一下自己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这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启示。”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启示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以后你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想到我要说什么了吗?
我在这里引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我执”就好比罐子里的石块、沙子,乃至水,已经将我们的认知,我们的心填满了,我们要想更好地接受佛法,更好地修行,我们就应该将我们的心“掏空”,将罐子里的东西全部扔掉,以一种空的
状态学佛,这样,我们学习起来才会收获颇丰。
一只已经装满的罐子,就算你再往其中装东西,无非只是立马流失掉,而不会真正装进罐子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会留在心里。
所以说,学佛,我们一定要先放下“我执”,才算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