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出生于公元602年,于公元664年圆寂,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法名“玄奘”,被后世称为“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唐僧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东汉名臣,父亲也曾任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其父便隐居乡里,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唐僧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三个兄长,出生时正值隋朝仁寿二年。
唐僧小时候跟着父亲学习《孝经》等儒家典籍,父亲去世后,二儿子陈素在洛阳净土寺
出家,也就是长捷
法师。唐僧十一岁开始随长捷进入净土寺,在寺中学习了《法华经》、《维摩经》等佛家典籍。
唐僧真正开始出家是在十三岁的时候,颇受大理寺卿郑善果赏识,被破格允许进入净土寺。
出家后,他首先跟景法师学《涅槃经》,又跟随严法师学习《摄
大乘论》。在寺中有六年多,后来,发生战乱,就和哥哥长捷离开洛阳,来到了四川,跟着空和景两位法师学习。之后的几年里,唐僧不断向各大法师学习请教,努力研习大小乘经以及各家学说,渐渐的小有名气,于是,他开始云游四海,讲经
说法,这
一年唐僧才16岁。
公元626年,有名天竺僧人波颇来长安,从波颇这里,唐僧了解到印度戒贤在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他发愿要前往天竺学习原版佛家典籍,并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
分歧。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僧和陈表结伴,向唐太宗申请去天竺求学佛家思想,但是唐太宗没有批准。尽管如此,唐僧心意已决,于是在第二年,29岁的他偷偷的离开长安,向远在五万余里外的天竺徒步前行。
在西行途中,他经过了兰州,凉州,瓜州,玉门关等地,越过五烽,渡过流沙河,由于唐僧是偷跑出来的,所以,他总是昼伏夜行,以便躲过众人耳目。
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伊吾(哈密),又到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在高昌国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上宾礼遇。后又经过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
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在迎湿弥罗国,唐僧学习了梵文经典,后来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
31岁那年,唐僧边学边行,慢慢的开始进入印度。此后,唐僧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
国家,才到达那烂陀寺,唐僧在那烂陀寺留学历时5年,在这期间,受到那烂陀寺的热情接待,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他先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习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
贞观十年(公元637年)唐僧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槃、
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
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唐僧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恰巧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唐僧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42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
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
公元643年,唐僧开始启程回长安,随行还带回了657部
佛经。公元645年正月,便回到了长安。唐太宗听说他回来,立即召见他,唐僧也不敢怠慢,当月二是二号就上路,二月初一赶到了洛阳宫仪鸾殿面见唐太宗。
唐太宗深感欣慰,和唐僧并肩做到一起,问他:“你当年要去西天取经,怎么不跟朝廷说一下呢?”唐僧说:“我当时已经再三奏表,也许是我的愿望太小得不到朝廷的准许,无奈我又非常渴望学习佛经著论,所以就偷偷的去了。我自作主张违背了皇上您,又害怕又惭愧。”唐太宗说:“大师,你出家后能够和世俗好不牵扯,所以你愿意付出生命也要求取佛法以利苍生啊。”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开始译经,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译经
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唐太宗非常赏识唐僧,每每都劝说他还俗,来担任自己的辅佐大臣,但都被唐僧拒绝了,唐太宗不甘心,依然常常逼他还俗。之后的唐高宗也多次提出要唐僧还俗,但唐僧坚决不还俗,他一心只想将带回的经书翻译出来,以造福中华大地。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僧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唐僧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唐高宗李治对玄奘也十分敬重,曾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一序一记,均为唐初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公元653年刻石立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又称《雁塔圣教序》。它与后来偃师招提寺王行满书《大唐二帝圣教序》、陕西大荔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的《集王圣教序》一起,并称四大《圣教序》。
公元664年,二月,唐僧离开人世,他最后翻译的是《咒五首》1卷,这便成了绝笔。
唐僧圆寂后,朝野上下有近百万人参加他的灵骨归葬仪式,他的灵骨被埋在了白鹿原。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为他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