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
不是某部经书的名称,而是一种书写在贝叶上的佛教经典。贝叶经是已知最古老的以文字形式记录的佛教经典,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贝叶经可以说价值连城,素有“佛教熊猫”之称。
贝叶是贝多罗树的叶子,贝多罗树生长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是一种棕榈类木本植物,叶宽、坚韧而光滑。把采下的叶子剪整齐,经过烘蒸或水沤晾干后压平,就变成淡黄色的薄片,写经时将贝叶放在木架上,用铁笔或小刀刻写,刻好后涂以干碳粉,擦上油,再将页面揩净,待字迹清晰即装订成册,并在经册边涂上金粉,金边贝叶经就制成了。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公元前锡兰跋陀伽摩尼王时期,锡兰佛教的僧人就用文字的形式将过去口口相传的佛教经典记录在册。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佛教经典,此次记录佛教经典有500位比丘参加书写记录,他们将经、律、藏以及注释写在贝叶以及铜片上,然后编纂成册。
这件事是有大寺的比丘们完成的,且没有得到当时的国王跋陀伽摩尼王的支持,仅由大寺的比丘们自行完成。
当然,除了最早的锡兰佛教弟子书写的贝叶经外,在公元8世纪到14世纪期间,也有
很多用贝叶书写的佛教经典。根据史学家研究,西藏现存的贝叶经大都成书于那个时期,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从2006年起,中国启动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西藏梵文贝叶经普查,初步确定西藏迄今珍藏有梵文贝叶经写本(包括部分纸质梵文、藏文转写本)共1000多个函(种),近6万叶,形成了《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总目录》《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影印大全》《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影印大全简目》《关于西藏自治区贝叶经保护方案与实施办法》《西藏自治区贝叶经保护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贝叶经保护纪实》等重大阶段性成果。
同时,贝叶经囊括了傣泰民族传统文化整体内容。它并不是一种史前遗存的“活化石”,也不是一种考古性质的“文物”。世俗性、普遍性和全民性是它的最基本特点。它是全民族范围内由家庭、社会和寺庙各个阶层而综合传习和传承,几乎是历史形态的“国民教育”。它覆盖面实际上超过西双版纳、德宏以及云南所有的傣壮民族地区,而推及到整个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几乎有上亿的人还在传承和使用这种变化。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
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
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现如今的人们能够诵读丰富繁多的佛教经典,但这些经典有很大流变,因此研究贝叶经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了,对于慧根深厚的人来说,并不需要完全拜读
释迦牟尼佛的绝对准确之
真理,正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
相比之下,汉传佛教本地的佛经《六祖坛经》更接近佛之真理原意,所以,很多人能够通过诵读《六祖坛经》、《
金刚经》而见性悟道。但贝叶经的研究价值依然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