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时期很多人为过安逸生活出家
2024-9-29 佛学入门
我们知道,在古印度有个王朝,佛教得以大力发展并昌盛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期就是阿育王时期。因为古印度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关于古印度的历史基本都是通过考古以及其他国家的史料的记载来研究推断得出结论。关于古印度的佛教历史,学者很多都参考《锡兰史传》、《岛史》等。
根据这些史学家的推断,阿育王朝大约在佛灭后200多年的时候。因为阿育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佛教得以发展,并且非常昌盛。
我们知道,根据佛经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开示说佛法在娑婆世界的时间是有“寿命”的,从佛灭后起算,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也就是总共一万两千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佛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既然无寿者,佛法又为何有“寿命”?其实这并不矛盾,佛法本身是没有寿命的,但佛法是否能够被人认识到,这个是有寿命的。
那么,这里我圣忠要说的是,在阿育王时期,居然有很多人是为了安逸生活而出家。这就让人不解了,不是说佛教僧侣都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为什么有人居然为了生活安逸而出家呢?
这是因为,阿育王时期,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佛教僧团也因此经济上变得十分富足,生活过得安逸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甚至于佛教僧侣的生活比普通老百姓还好。于是就有很多人为了生活过得安逸而选择出家。
这事在《岛史》中有记载,这些奢望安逸生活而出家的人被称为“贼住比丘”。在阿育王时期,贼住比丘非常多,这些比丘不守戒律,也不精进修行,整天以享受安逸生活为主。于是,佛教僧团起了纷争,连每个月的“布萨”都不举行了。
“布萨”说白了有点像斋戒,称为“说戒”,比丘比丘尼每半个月花一天的时间,一般是月中农历十五或者月末农历三十或者二十九,比丘比丘尼集合到一起,诵读《戒本》,以检点、整饬戒行,为了长养善法,保持僧团戒行清净。
然后,目犍连子帝须想要纠正这种错误,但他的力量很有限,于是,他游说阿育王,希望得到阿育王的支持。当然,因为阿育王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自然也是全力支持目犍连子帝须,于是,目犍连子帝须大力整顿了佛教僧团。
目犍连子帝须简单粗暴地向所有僧人(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们回答。
目犍连子帝须提出的问题是:“佛教是不是分别说?”
然后回答“是”的就被认为是佛教徒,回答“否”的就被认为不是佛教徒,并被逐出佛教僧团。
此次目犍连子帝须对佛教僧团的整顿简单粗暴,可能有一些“误伤”,但大大裁撤了佛教僧团的僧人数量,也遏制了僧人们安逸享乐的状况。
回到现代社会,我们看到,有些人因为贪恋某些寺庙可观的工资而准备选择出家,还有些人因为看到很多和尚过得十分安逸而想要出家。因此,当下的佛教僧团现状和阿育王时期的佛教僧团现状是何其相似,那么,有没有一个现代版的“目犍连子帝须”来整顿佛教僧团呢?
我圣忠认为,大概率不会有!
因为根据释迦牟尼佛对佛法时代的预言,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被排挤到了边地,然后月光菩萨也在边地降世弘法。可见,中央大地始终是那些安逸享乐的僧伽占据着。
当然了,作为学佛修行人,对于很多事情,知道有这么个事情,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该何去何从,就足够了。
根据这些史学家的推断,阿育王朝大约在佛灭后200多年的时候。因为阿育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佛教得以发展,并且非常昌盛。
我们知道,根据佛经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开示说佛法在娑婆世界的时间是有“寿命”的,从佛灭后起算,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也就是总共一万两千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佛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既然无寿者,佛法又为何有“寿命”?其实这并不矛盾,佛法本身是没有寿命的,但佛法是否能够被人认识到,这个是有寿命的。
那么,这里我圣忠要说的是,在阿育王时期,居然有很多人是为了安逸生活而出家。这就让人不解了,不是说佛教僧侣都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为什么有人居然为了生活安逸而出家呢?
这是因为,阿育王时期,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佛教僧团也因此经济上变得十分富足,生活过得安逸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甚至于佛教僧侣的生活比普通老百姓还好。于是就有很多人为了生活过得安逸而选择出家。
这事在《岛史》中有记载,这些奢望安逸生活而出家的人被称为“贼住比丘”。在阿育王时期,贼住比丘非常多,这些比丘不守戒律,也不精进修行,整天以享受安逸生活为主。于是,佛教僧团起了纷争,连每个月的“布萨”都不举行了。
“布萨”说白了有点像斋戒,称为“说戒”,比丘比丘尼每半个月花一天的时间,一般是月中农历十五或者月末农历三十或者二十九,比丘比丘尼集合到一起,诵读《戒本》,以检点、整饬戒行,为了长养善法,保持僧团戒行清净。
然后,目犍连子帝须想要纠正这种错误,但他的力量很有限,于是,他游说阿育王,希望得到阿育王的支持。当然,因为阿育王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自然也是全力支持目犍连子帝须,于是,目犍连子帝须大力整顿了佛教僧团。
目犍连子帝须简单粗暴地向所有僧人(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们回答。
目犍连子帝须提出的问题是:“佛教是不是分别说?”
然后回答“是”的就被认为是佛教徒,回答“否”的就被认为不是佛教徒,并被逐出佛教僧团。
此次目犍连子帝须对佛教僧团的整顿简单粗暴,可能有一些“误伤”,但大大裁撤了佛教僧团的僧人数量,也遏制了僧人们安逸享乐的状况。
回到现代社会,我们看到,有些人因为贪恋某些寺庙可观的工资而准备选择出家,还有些人因为看到很多和尚过得十分安逸而想要出家。因此,当下的佛教僧团现状和阿育王时期的佛教僧团现状是何其相似,那么,有没有一个现代版的“目犍连子帝须”来整顿佛教僧团呢?
我圣忠认为,大概率不会有!
因为根据释迦牟尼佛对佛法时代的预言,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被排挤到了边地,然后月光菩萨也在边地降世弘法。可见,中央大地始终是那些安逸享乐的僧伽占据着。
当然了,作为学佛修行人,对于很多事情,知道有这么个事情,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该何去何从,就足够了。
- 相关文章推荐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