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五欲指的是什么?
2019-9-17 佛学入门
大家可能听说过“五欲六尘”,那么,什么是五欲呢?
佛说,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
1、财欲
财,指世间一切的金钱财宝,是资养色身所不可或缺的资粮。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世间许多人迷信金钱的力量,因此用尽各种方法求取财富。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安稳的生活,不一定能买到健康的身体,许多人被金钱所役使,毫厘必争,缁铢必计,到头来,身体弄坏了,反而无法享受努力的成果。
比如,有的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却被不肖的儿女挥霍殆尽。此外,大水、大火等天灾,足以使金山银岛在一日之间化为乌有。过多的财富也往往成为盗贼及暴政觊觎的对象,甚至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佛教中五欲指的是什么?
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和乐的家庭,不一定能买到可贵的友情,许多人因为忙于赚钱,因而忽略了宝贵的亲情,无法善尽教养子女的责任。有些人则见利忘义,出卖朋友,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作奸犯科,使自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然,佛教所说的财是不义之财,而来路明白、用途正当的“净财”是佛教所容许的。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
2、色欲
色,指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能使人悦情适意。过去的富家子弟,在声色犬马中丧失了志气。现代的青少年朋友,在电动玩具、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里迷失了自己。
《摩诃止观》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
学道者想要从生死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尤其必须戒之在色。人世间因为具备各种不同的人事地物,使我们的生活多采多姿;自然界因为拥有变幻莫测的森罗万象,而显得处处生机蓬勃。形色相状的千差万别,丰富了有情的心灵,也扩大了人类的心胸。多少美丽的诗篇,曼妙的歌舞,常常是在看尽千山万水后,由偶发的灵感所成。多少伟大的圣者,多少杰出的人物,往往是在纷纭的世界里,孕育出圆熟的智能。
佛经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地,鸟语花香;东方净琉璃世界,富丽堂皇,令人神往;而佛陀说法时的通体放光,菩萨示现时的璎珞披身,在在都显示出修道成佛不一定要住茅蓬,着弊衣,庄严的色相也一样可以使人悟入真理。
3、名欲
名,指世间的声名,能显亲荣己,所以也是人们追求的欲望。俗话说:“荣誉是人类的第二生命。”追求名誉不但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个团体进步的原动力。一个人如果连荣誉感都失去了,则生活如同行尸走肉,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是有许多人迷恋于名誉地位所带来的虚荣心、优越感,终日汲汲营营,殚精竭虑,甚至不择手段,强取豪夺,结果不但自己患得患失,形成精神上的负担,同时也造作恶业,引起现世的不安与来世的苦果,真是得不偿失。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因而抹杀了名声的好处。“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榜样令我们见贤思齐,是造成社会安定的力量,不正是声名远播、万世留芳的成就吗?
社会上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只要社会贤达登高一呼,往往能发挥四方响应的效果。我们借着称念诸佛菩萨的圣号,而得到得度的力量,诸佛菩萨但以一名,就能普度无数众生。只要心中没有名利心,名声是为了大众利益而拥有,也可以是成就菩提的助缘。
4、食欲
食,指世间的饮食众味,能滋长我们的色身。佛陀在雪山六年,由日食一麻一麦的苦行中,深深体会到人要生存,必须要以食物维持身命,否则就无法修行。于是,当佛陀证悟成道,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对五比丘说:“一切众生,依食而住。”
饮食本来是为了养身活命,但是人们却往往美食当前而不知节制,暴饮暴食,冷热互渗,结果损害了身体的健康。
目前,世界上现代化国家的人民普遍患有营养过剩、肥胖臃肿的毛病。也有些人非时而食(不是吃饭时间吃饭),乘兴而食,破坏了肠胃的功能。更有许多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在样式口味上力求变化翻新,甚至不惜杀生害命。
千百年来,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河里游的、山中爬的,都成了人类大肆捕杀的对象。长此以往,不但破坏了地球生态的平衡,遗祸后世子孙,也为自己种下日后恶业苦果的种子,诚可悲矣!
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呼吁大家节制食欲,因此在丛林的清规里,订有食前作五种观想的条文,称为“食存五观”,其中“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及“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两种观想,正可以对治我们对饮食的贪欲。
5、睡欲
睡,指睡眠休息,能资养我们的身心。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菩提路长,更需要适当的休息,否则倦怠无力,又如何学道修行呢?然而如果贪嗜睡眠,不但空过光阴,而且容易伤身丧志,使人性无法积极活动,成为障覆修道的惛眠盖。
因此,佛教诸经论曾举出许多对治惛眠的方法,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长老上尊睡眠经》中,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诵经宴坐时,如果昏沉欲睡,可以两手按摩双耳;或用冷水洗脸;或仰观天空星宿,以适神思;或至户外空地经行,守护诸根,待神识清爽时,再继续修持。
在《遗教经论》中,举出昏沉欲睡的原因有进食、时节和心理三种因素。前二者属于生理的因素,可以精进来对治;后一项是心理因素,有两种对治方法:一是,思惟观察:观察五蕴的生住异灭,时常心念无常的火烧诸世间,提醒自己把握光阴,努力习定修慧以求自度。二是,守持净戒:以净戒对治烦恼,能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中安住,使精神不致惛重沉闷。
关于消除疲劳的睡眠方面,佛制睡眠的时间,是从晚上十时至凌晨二时,与现代的医学卫生观点相符。在佛教里,搬柴运水、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睡眠自然也不例外。
《毘尼日用切要》中记载:临睡时要合掌面西,观想念佛十声、或百千声、或万声,然后诵偈云:“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睡觉时右胁而卧,观想光明,这样修习纯熟了以后,不但能安稳入睡,而且在睡熟了以后,也能保持惊觉,不失正念。
需要注意的是,是人都有欲望,而如果以正念来追求五欲,就是佛说的善法欲。而以邪念来追求五欲,就是佛说的恶法欲。而恶法欲是步入堕落的原因,又称为“地狱五条根”。
- 相关文章推荐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