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藏”和“北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2016-11-17 佛学入门
“南藏”和“北藏”是佛教用语,代表不同的佛经版本。读音[cáng],是捉迷藏的藏。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官方认可并收藏的佛经藏本是用梵文书写的佛经原本,称为“北藏”。而民间流行的佛经藏本,藏于浙江嘉兴府,称为“南藏”。
其中的“南”和“北”,很显然,是根据地理位置来称谓的。当时的京城(首都)在南京,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在长江边。而浙江嘉兴则在太湖以南。
“北藏”和“南藏”的区别
1、来源的区别
“北藏”是梵文佛经原本,来自于唐朝时期玄奘法师西去天竺带回的佛经梵文经书总共六百五十七部。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后,请求唐太宗准许其成立专门的佛经翻译机构,征召对佛学很有见识学问的僧侣对这些佛经进行翻译。并分为经、律、论三藏。
经,其实就是经典,永恒不变,真理的意思。代表的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中心思想。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经”在佛教中就代表“宗”。
经藏主要是记录佛祖及其他佛的言论、佛法的经典。
律,就是戒律,规矩,规则,言行的规范。(圣忠居士博客)律藏不一定是佛祖说的,也有可能是菩萨或者佛祖的弟子等为了规范约束弟子而作的一些规则。
论,研究讨论。这个就基本都是佛祖弟子的作品了,这其实就是菩萨、罗汉等这些在一起学习讨论出的一些结论。
“南藏”则主要源于汉传佛教,所谓“汉传佛教”,不是代指传到中国的佛教,而是在中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由西方传到东方的佛教经典。这些佛教经典传入得非常早,早在汉明帝时期(公元28年-公元75年),就已经引入佛教。
《大藏经》中开篇记载:“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於兰台石室。”
从这句话我们知道,汉明帝曾派蔡愔等人出使西域,并带回四十二章等经书,以及两个传法僧侣——摄摩腾、竺法兰。
所以,现如今普遍认为汉传佛教的鼻祖是摄摩腾、竺法兰!
“南藏”的佛教经典内容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
2、原生内容含量不同
作为官方的版本“北藏”,基本上还是梵文的,至少还保留着从天竺带回来的一些东西。而“南藏”从汉明帝时期发展到明朝永乐年间,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演变,已经完全面目全非,其中掺杂了太多人文因素和信仰因素。
因此,相比之下,“北藏”还有些原生内容,而“南藏”基本没什么参考价值。
《大藏经》中说:“朕敕几之暇游泳梵林,浓熏般若,因阅华严,知卷帙字句之间已失其旧爰命义。学详悉推究讹舛益出,乃知北藏板本刻於明代者,未经精校不足据依。夫以帝王之力泐成官本犹乃如是,则民间南藏益可知已。”
其中有一句话“夫以帝王之力泐成官本犹乃如是,则民间南藏益可知已。”意思是说,凭借帝王强大的力量编写的官本都尚且如此,那么民间版本的南藏就不言而喻了。
3、性质不同
“南藏”的佛教经典掺杂了太多信仰的东西,我们知道,信仰是可以扭曲人的认知的,本来是白的东西,在信仰的扭曲下,会被认为是黑的,而且还不容别人反驳。
比如,绝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耶稣其实是因为反对基督教的某些思想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教徒所信仰崇敬的耶稣本来就是反对基督教思想的,那么,基督教徒也就间接地反对基督教思想了。这听起来非常矛盾,基督教徒怎么可能反对基督教思想呢?
但事实就是这样,信仰是很容易让人盲目的,不分青红皂白的。现如今网络上大部分的大师讲解的佛教经典思想都是“南藏”思想,比如很有名的“净空法师”,我也听过他讲的网课,他讲述的就是“南藏”佛教思想。
而“北藏”佛教经典思想,主要是官方的一些佛学研究者的思想,是偏向于学术性的思想。
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开展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级佛教学历教育的佛教院校是——中国佛学院。
我们想想就知道,从佛学院出来的学生的思想都是“北藏”的佛教经典思想。
4、影响不同
“南藏”主要是基于信仰而发展的,也就是富含宗教性质的,可以称之为“佛教思想”。
而“北藏”主要是基于真理而发展的,也就是偏向学术性的,可以称之为“佛学思想”。
宗教的特点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比如,西方人都相信上帝,并相信人生来就有罪,向上帝祈祷是为了赎罪。但是,假如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生来有罪,那么,他就完全不需要向上帝祈祷,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赎罪。
而学问的特点是,“不管你信不信,它都存在”。比如,水往低处流,不管你信不信,水都会往低处流,不会因为你不信就不往低处流。
- 相关文章推荐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