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以清净为要

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叫做:“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但鲜有人知道后半句,“以清净为要”。 如果大家跟出家人接触的多,就会发现,出家人对很多事情不管不问,这也导致了很多人都说:“乱世道人盛世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查看全文

什么是“社会法则”?这是我见过最透彻的理解

“社会法则”,说的是这个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法则,社会法则也是生存法则,而比如达尔文进化论则是丛林法则,四书五经则是道德法则。既然社会法则是生存法则,就和我们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懂得社会法则,我们就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反之,我们就会活得... >>查看全文

佛教故事:请放下手中的树枝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他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了。 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 >>查看全文

赞叹佛之功德福报,阿输迦王与法师的故事

昔日,阿输迦王建造了八万座佛图(佛塔)。虽然,国王事实上尚未看见觉悟之道,不过,他倒有些佛法所谓的信心与欢喜。他每天恭请一群法师,进入宫里,奉上供养。同时每天依序留下法师来说法。 有一位年轻法师精通三藏(经、... >>查看全文

宗教的繁荣兴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这个水平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古时候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 >>查看全文

不要用自己的主观认知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影视剧中、各种书籍中,我们都会看到令自己不爽的人,不爽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中喜欢去评判这个人的好坏,去评判这件事的对错。其实这种做法是粗鄙浅陋的,只会显得自己愚蠢。 ... >>查看全文

愚蠢无知的人的6个行为表现

在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愚蠢无知的人,他们的行为表现也非常明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愚蠢”是一个相对概念,某些人在你眼里是愚蠢的;反过来,在他眼里,你是愚蠢的。 比如,在眼睛里只有钱的的人眼里,淡泊名利物欲的出... >>查看全文

怎么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孔子的言论编辑而成的一本书,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君主“治国之宝典”,然而其中的很多句子却不禁让人产生怀疑:这是孔子说的吗? 比如,在《论语·泰伯》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 >>查看全文

佛教故事:慧忠国师和学僧的故事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 >>查看全文

法眼文益开悟的佛教故事

法眼文益是法眼宗的创始人。他的悟道、弘法因缘,也广为丛林所传诵。 法眼文益曾约两个同伴去南方参学,在罗汉桂琛禅师那里寄住一宿,第二天辞行。桂琛觉得他还可以深造,又不便明白挽留,就指着门前一块石头问他: ... >>查看全文

静心咒全文,清心咒全文及注音

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na mo, he le da na, duo la ye ye)。 南无、阿唎耶(na mo, ou li ye)。婆卢羯帝、烁钵罗耶(po luo jie di, shuo bo la ye)... >>查看全文

“望日”“朔日”“晦日”“上弦”“下弦”都是什么意思

“望日”“朔日”“晦日”“上弦”“下弦”从字面我们也可以知道,说的是某个日期。我国自古以来就用农历纪年月日,而“望日”“朔日”“晦日”“上弦”“下弦”也是农历的一些日子。 “望”,指的是一个月当中月亮最园的时... >>查看全文

老喜欢吃酸的人身体缺什么?

虽然,在现如今的时代,绝大部分人都不太喜欢重口味,包括太甜,太酸,太苦,太咸,太辣。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有一小部分人仍然喜欢比较重的口味,这其中就有特别能吃酸的人。 这部分人平日里十分喜欢吃酸性的东西,比如... >>查看全文

“佛媛”是什么梗?

最近“佛媛”火了,原因是某音清理了一大批“佛媛”账号。对此,很多网友表示自己根本没有刷到类似的视频。其实,很多人是刷到了却不了解而已。 那么,什么是“佛媛”? “佛媛”,[fó yu... >>查看全文

仪山禅师和“滴水”和尚的故事

有一年的寒冬腊月,有一个名为“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 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于是,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却说:“... >>查看全文

禅话:何为富有?何为贫穷?

在我们心中,对“富有”和“贫穷”是有自个儿的见地的。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富有”就是资产雄厚,财产庞大。而“贫穷”就是身无长物,财产全无,资产很小,甚至为负数。 以上我们所说,是一般大众,凡夫俗子所认...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原文卷一(第一部分)在线阅读

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后。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一 原文(第二部分)在线阅读

门者曰:“王寝,不可以闻。”者曰:“俟王觉时,当为我说。”时阿阇世王梦中见一宝盖,七宝严饰,千万亿众围绕瞻仰;俄而风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宝璎珞,悉坠于地,心甚惊异。既寤,门者具白上事。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即至毗舍离城,见尊者在恒河中流...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一(第三部分)原文

于是,祖命僧伽难提而付法眼。偈曰:“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祖付法已,安坐归寂。四众建塔。当前汉武帝二十八年戊辰岁也。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一(第四部分)原文在线阅读

东土祖师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原文卷一(第五部分)在线阅读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祖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祖乃告曰:“菩提达磨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吾,吾今...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二(第一部分)原文

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 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 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二(第二部分)原文在线阅读

径山国一钦禅师法嗣鸟窠道林禅师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 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 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二(第三部分)原文全文

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礼曰: “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二(第四部分)原文在线阅读

第六重出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 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 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二(第五部分)原文

唐景龙年中,却归曹溪,阅大藏经于内,六处有疑,问于六祖。第一问“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 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第二问: “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二(第六部分)原文在线阅读

每清明上山讲道七日,其余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言讫坐灭。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荼毗得舍利,明白润大。后门人泣而求之,皆得于煨烬,乃藏之石室。暨宣宗再关真教,追谥定慧禅师。塔曰青莲。西东土应化圣贤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三(第一部分)原文在线阅读

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 帝传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其家。家有三子,唯师最小。炳然殊异,性唯恩让。父乃安名怀让。 年十...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三(第二部分)原文在线阅读

一生所有善恶业缘,悉现于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轝,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  一切恶境,皆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亦未定。” 问:“如何得自由分?”师曰... >>查看全文

五灯会元卷三原文(第三部分)在线阅读

师尝与南泉同行,后忽一日相别,煎茶次,南泉问曰:“从来与师兄商量语句,彼此已知。 此后或有人问,毕竟事作么生?”师曰:“这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  “卓庵且置,毕竟事作么生?” 师乃打翻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