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白话文解释
2019-7-29 其他经典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般若经类精要之作,现行版本为唐玄奘译本。
《心经》原文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原文逐句解析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译文】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证得到光辉彼岸的大智慧时,真实地看到,构成人体身心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注意】“菩萨”,觉者,觉悟者,证得大智慧者。我们在理解时不要认为佛才会有这种境界,而应该理解为所有的觉者都有这种境界,就是后文所说的“五蕴皆空”。
“深”在这里表示的是一种境界的程度,可以理解为很高的智慧的程度,佛家讲的大智慧,“大”指的是一种程度。
“般若波罗蜜多”是六波罗波密之一,“波罗密”译成中文叫做六度,六度分别是: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般若”是梵文,其实指的就是智慧,但当年玄奘法师提出了“五不翻”,而这里之所以不译文,是多义不翻和尊重不翻,所以,直接用梵文沿用至今。“波罗蜜多”,我们称之为到彼岸;波罗,指的是彼岸,相对于我们众生的生死来说。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译文】弟子们,构成人体身心的一切虽有形象可鉴,但都是虚妄之相,如果以深般若而关照,当体了不可得,有如虚空;而空之空亦不异于色之空,空与色一样皆为空;色相和空相同是空,而空本身也像色相一样是空。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注意】《心经》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这一句,一定要细细体会,细细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是,不但“色”是了不可得的,“空”也是了不可得的。就是说,你空掉“色”本身也是一种执着,也是空。空的最高境界是要空掉一切,以及空本身,即,世间一切都是空的,而空本身也是空的。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弟子们,构成人体身心的一切法的真如实相,没有生和灭,没有脏和净,没有增和减,这一切都了不可得。
【注意】“诸法”指的是一切法,一切真如之法,“真如”指的是,真实不虚如常不变。
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译文】所以,构成人体身心的物质空态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受想行识的实体,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实体,没有色身香味触法的实体,没有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的实体,甚至没有意识界的实体。没有不解的烦恼,也没有灭尽的不解的烦恼,甚至于没有老死,也没有灭尽的老死。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借此智慧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
【注意】“色受想行识”是五蕴;“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身香味触法”是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共同组成了十八界。
“无明”指的是过去的烦恼,对应的是轮回;“无无明”就是没有过去的烦恼,没有烦恼。
5、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译文】菩萨证得到光辉彼岸的大智慧后,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6、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7、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8、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吧。
- 相关文章推荐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