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供灯的佛家故事及感悟
2020-12-1 佛教故事
在佛陀时代,古印度舍卫国里的国王、大臣和施主们常常会举办供灯法会,以供养佛陀和僧众。一个名为年嘎姆四处流浪的贫穷乞女,见到供灯法会非常欢喜,心里想:“我往昔造了什么恶业而转为乞丐?现在虽然遇到可培植福德的三宝,却没有钱财。”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有一天,贫女乞讨到了一枚铜币,于是便兴高采烈地跑到油店买油,店主问:“一文钱只能买到很少的油,你要这一点油做什么?”
贫女就说,她想去供灯。这店主很善良,很理解她的善心,于是多给了一倍的油。贫女非常高兴,她做了一盏油灯,供在佛前,并发愿说:“今天我以小小的一盏灯供养佛,以此功德愿我将来具有智慧灯,并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贫女发愿并顶礼佛陀后便离开了。
第二天,佛陀大弟子目犍连去收灯器的时候,发现其它灯都已经熄灭了,唯独贫女供养的灯像刚刚点燃那样光亮着。目犍连想,白天点灯没有意义,也很浪费,应在晚上佛陀传法时再点。于是,他便去熄灭那盏油灯,但是,无论他用了什么办法,都没能将灯熄灭。
小故事感悟
贫女供灯,是一个很著名的佛教故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不管是布施财物给贫穷的人,捐钱给寺院、社会慈善机构,还是做其他种种的好事,都要以清净心去做,并且要懂得发愿。心地越纯净,愿心越广大,我们所能得到的果报就越大。
相反,假如在行善的时候充满了期待,或者夹杂太多不好的动机,那么得到的果报便很有限。就像贫女,她供佛的灯是最小的,但她得到的果报无疑是最大的,远远超过了那些国王大臣们的供养所得,其原因就在她有着比国王大臣们殊胜千百万倍的清净发心!
有个佛语叫“无相布施”,意思是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无相,而无相有三:即,没有布施的主体,没有受布施的客体,也没有布施这行为。
如果我们能做到无相布施,将是功德无量。相反,如果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总想着日后获得回报,功德将微乎其微。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供奉佛祖以及菩萨时,心里无不想着求佛在未来给予恩惠。这种有目的地敬佛,其实功德非常有限,可大部分人并不知晓这其中的道理,以至于修行一辈子,也难以功德圆满。
修行,修的是心性,为的是让自己看破世俗的尘垢,获得真正的快乐,换言之是舍,而不是取。我们只有做到舍,才能得。相反,我们越是想取,就越是会失去。
总之,修行积福德,只有清净发心,才能功德无量。
- 相关文章推荐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