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
很多宗教徒都采用“苦行”的方式修行,在2500多年前是这样,到了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选择苦行的方式修行。那么,苦行的意义和目的究竟是什么?
《僧祇律》中说:“若欲新
出家者,不得便说出家乐,应说出家苦。”
这里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
如果出家是苦的,出家干嘛呢?有乐不受,反去受苦,把这叫做智慧,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所以,我们就要明白,此“苦”非彼“苦”的道理。也就是说,
凡夫俗子以为的“苦”和智者以为的“苦”本质上
不是一个东西。“苦行”之苦是凡夫俗子以为的苦,而不是智者以为的苦。
也就是说,在外道的修行中,“苦行”的确就是代表受苦而修行的意思。但在佛教当中,“苦行”实则不苦。
一、宗教徒苦行的目的
不管是外教徒还是
佛教徒,苦行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对治
欲望和本能。
在古印度,势力与佛教相当的当属耆那教,耆那教的
教义与佛教比较相近。耆那教主张克服身体的束缚,也就是肉体的欲望和本能,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
而佛教徒的苦行也是一样的目的,佛说众生之所以苦,就是因为常造
十恶业,而避免造恶业就应该进行“苦行”。(注意上边我已经解释了,此苦非彼苦)
二、宗教徒苦行的意义
苦行的意义上来说,外教徒和佛教徒有区别,也就是说,虽然目的相同,但意义不一样。
1、外教徒苦行的意义
耆那教教徒通过苦行意在对治肉体的欲望和本能,但他们认为通过减弱肉体的力量,从而使得肉体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满足欲望和本能。
在现实中,如果经历过苦行的人应该知道,当肉体的力量减弱时,我们的欲望和本能的确得到了抑制。不过这种抑制只是暂时的,或者说是相对的。
如果按照耆那教的修行方式修行,那么,必须经常进行苦行,这样才能抑制欲望和本能。
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宗教徒长期进行苦行,目的就在于此。
也就是说,外教徒苦行的意义在于减弱肉体的力量,以
达到抑制欲望和本能的目的。
2、佛教徒苦行的意义
佛教徒苦行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佛说众生之所以
痛苦,是因为造了太多恶业。那么,要想不痛苦,就必须停止造业。然而,众生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在造恶业,因此,想要不造恶业,就必须停止做大部分事情。
所以,想要不造恶业,大部分事情就不能再做了。这种“很多事情不能做”的修行就被称为“苦行”。
也就是说,佛教徒的苦行,意义在于尽量少造恶业,而多造善业。
拓展:
当然,我们知道,
释迦牟尼佛最后是放弃了苦行的,这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了。用六祖
慧能大师的话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也就是佛性非善非恶。又说,佛法是不二之法。
如果能理解六祖慧能大师的这几句话,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放弃了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