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金刚经》中,佛说,菩萨
无我相,无人相,无
众生相,无寿者相,还说,如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既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
不是可以推断,如来是
无情的呢?
这里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佛是
有情的,确切说,佛是有情众生,但介于有情和无情之间。
这话不太好理解,这里
我圣忠做一个解释。
“有情众生”的“情”指的是“情识”,也就是感觉和认知。佛说一切众生都是有情的,无情则不属于众生。
很多人用科学来套佛法,于是,很多人很不解,为什么植物不属于众生?
其实,我们一定要知道,众生不仅有生命,而且必须有情识。就是必须有感觉和认知,有感觉和认知这事不是嘴巴讲的,你得有相应的行动。
就比如,有人拿刀砍你,你知道避让或者反抗。因为你知道,刀砍下来,你会流血,你会受伤,你会疼痛,甚至你会
死亡。这就是你对刀砍下来这个行为的一个认知,你是有这个认知的,而且,刀砍在你身上,你是有感觉的,就是疼痛。
但是,一棵树,你拿刀砍它,它有什么反应?它没有反应的。有人就
质疑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树,你怎么知道它没反应?
佛说,行为一定是动的,“非常”的,但树木植物却没有表现出“非常”来。
“无情”的“情”也指的是“情识”,无情不属于众生,所以没有“无情众生”的
说法。《六祖坛经》中,五祖弘忍大师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如果无情,则没有佛性,更不会生,无生自然亦无灭。
而
凡夫所说的“有情”“无情”,则并不是指“情识”,而是“情欲”。我说佛介于有情和无情之间,就是说,佛既不有情欲,也不无情欲。
举个例子,见到美丽的异性,佛不会心生爱恋。但并不代表佛见到美丽的异性,内心完全不为所动,形同石头草木。并不是。
这里我们就要明白一个概念,佛所说的“
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动上不动”,心念虽起,却不相续。
所以,我们就知道,其实,佛在见到漂亮的异性时,也可能会生出爱恋之心,但这种心只在一念之间就会止息。而凡夫则是在生出爱恋之心后,念念相续,不能止息。
六祖
慧能大师就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念是可以有的,但不能念念相续,念念相续就是执着。
所以,
学佛修行,很多概念是十分严谨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稍微理解错一点,意思就完全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