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们整天都说“寺庙”,几乎所有的宗教场所都称为寺庙。那么,古代的“寺庙”对应现在的什么场所呢?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圣忠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在古代“寺”原本和“庙”是两个地方,
不是一个东西。“庙”指的是祭祀的地方,包括集体祭祀的地方和家庭祭祀的地方。古诗有“居庙堂之高”的
说法,“居庙堂之高”原本是说被供奉在祭祀的庙里,后来指的是被人供养,也就是在朝廷里做高官。
在现实中有
很多这样的场所也都遵循古代对“庙”的定义。比如,女娲庙,孔子庙,城隍庙,真君庙,等等。这些地方都称为“庙”,是祭奠先祖或者神的。
而“寺”则是一种
国家机构,注意,不是民间机构。比如古代有“大理寺”,“鸿胪寺”,等。
“鸿胪寺”是专门用来招待外宾的,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专门接待外来人员。
“大理寺”则是专门监管官员的机构,在古代百姓由衙门监管,衙门由大理寺监管。因此,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古代有九种寺机构,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太常寺”(负责宗庙祭祀礼仪,古代皇帝也时兴各种祭祀)、“光禄寺”(掌管宫廷护卫)、“太仆寺”(掌管马匹,放马之类的)、“宗正寺”(也称宗人府,掌管皇帝宗族的事务)、“卫尉寺”(掌管门卫兵),还有“太府寺”(掌管宫廷库藏和贸易等)。
因此,我们也可以得知,最早的寺庙——
白马寺其实是皇家佛教寺院,专门负责讲经传法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