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佛教界有“南能北秀”的
说法,由于中华文化发源于中原一带,自古以来,不论经济、政治、文化,北方都比南方发达。相应的,北方的
佛教徒也比南方多。南方大多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信奉的宗教比较杂,往往各个民族有自己的代表宗教。
因此,从人数来讲,
神秀大师传承下的弟子人数更多。随着佛教中国化后,跟传统的一些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区别越来越小。纵然是佛教弟子,也遵循师父之命绝不违逆,也不得对
教义产生任何
怀疑。
所以,现如今神秀大师传承下的佛教弟子,他们相信神秀大师证得的果位比
慧能大师高,所以,他们相信神秀大师最后是开悟了的,完全配得上“禅师”二字。
那么,神秀大师到底有没有开悟呢?
因为历史上关于神秀大师的记载少只有少,无法找到确切记载说神秀大师开悟了。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六祖坛经》当中的记载,有两处:
第一处是五祖弘忍大师让弟子各自作偈,谁开悟了就把祖位传给他。
第二处是六祖慧能大师在曹溪宝林寺开坛
讲法的时候,神秀大师派出最得意的弟子志诚前往慧能大师处“盗法”。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第一处提及的神秀大师,还是第二处提及的神秀大师,都没有
明心见性。
第一处,五祖弘忍大师让弟子们作偈,本来这是各人随意,你觉得自己见性了,那就作个偈给师父看,师父一看就知道你有没有开悟。这本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到了神秀大师那里就变得非常要命了。
经中这样描写: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从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到,神秀大师把作偈当成必须做的事情,但是,瞻前顾后,踌躇不前。一方面似乎必须做偈,另一方面又担心师父会认为他是想要争夺祖位。
我们说,如果真正开悟的人,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十分自然的。我经常说,饿了吃饭,累了休息,困了睡觉。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怎么还要思前想后,如坐针毡呢?
尤其之后的描写: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作个偈,神秀是精神恍惚,坐立不安,就像在梦中一样。之所以,神秀会变得这样,是因为他没有做到佛祖所说的
无念,所谓无念,
不是说像石头草木一样没有念头,而是念念无滞,就是说,不要在任何一念上停留。
可是,从以上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神秀是念念相续,一直停在作偈这个念上。
第二处提及神秀大师,经中这样描写: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
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从这里的描写来看,神秀大师还是没有开悟,这个时候和第一处描写神秀大师,已经相隔了近二十年。也就是说,慧能大师得到
衣钵过了二十年,神秀大师都没有开悟,至于圆寂之前是否开悟,这个不得而知。
我们分析第二处提及神秀大师的描写,“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神秀大师为什么不能亲自去参拜慧能大师?很简单,因为如果他主动去参拜慧能大师,就是公开承认自己比慧能大师差,这是一件十分丢面子的事情,不仅会失去皇帝的恩宠,还会使很大一部分弟子离他而去,投到慧能大师门下,等。
也就是说,神秀大师还在顾虑
很多事情,也就是有所牵挂。《心经》中说“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而神秀大师还在“心有挂碍”,说白了还放不下。他放不下面子,放不下已经拥有的荣华富贵,放不下已经有的名誉地位等。
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如果说,神秀大师开悟了,那是在骗人。
总之,神秀大师在历史的记载中是没有开悟的,至于圆寂前是否开悟,不得而知。
当然,我们就事论事,神秀大师虽然没有开悟,但他必定熟读众多经书,否则也不会被皇帝恩宠。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绝大部分修行人都没有他懂
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