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农禅并重”是什么意思?
2021-4-29 学佛答疑
佛教在印度时,基本上以乞食为主,然而,乞食有其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遇到灾荒之年,想要乞到食物都很不容易。比如,有经文记载,释迦牟尼佛就曾受“三月马麦之报”,就是乞不到人吃的食物,只乞到喂马的麦子,如此吃了三个月。由此可见,乞食制度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
当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这一缺点进行明显改善。佛教刚刚传入汉地时,依然保留乞食的制度,且修行者各自分散而居。后来演变为依仗统治者的供养,这时候就出现了寺庙。然而,依靠统治者的供养,也有缺点,就是在朝代更迭时,根本无暇顾及供养寺庙。
这就是农禅并重!
农禅制度最大特点是:长期开垦荒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农禅制度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勤劳、节俭的美德与禅宗思想和禅修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禅并重的禅修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展出了具有特色的丛林农业。荷兰学者许理和说,佛教在中国并不是一种思想模式或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高度纪律化的行为方式。
当然,我们处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修禅不一定要严格遵守农禅制度。在古代,不论是东方西方国家,都以农业为主,所以禅宗提出“农禅”制度。而现如今,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都不再以农业为主,根据马云所说,现代社会,应以服务业为主。因此,禅宗的这种农禅制度应该与时俱进,演变为“服务”,而不是农业。
当然啦,重点不在“产业”,而是“劳作”。如果你是一名禅修者,不管你从事什么劳动,总要从事一种劳动,并且要遵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制度。
事实上,禅宗的农禅制度本质就是“自给自足”。正是因为禅宗的这种制度,使得禅宗在历史上的四次“法难”中受影响最小,保留最完整。
在现如今的时代,世人无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善心者寥寥,作为修行者,我们应该做到自给自足,将禅法融入劳作,融入生活!
- 相关文章推荐
我有话说: